作者介绍:光头

作者介绍:光头

一个顽固的光头,在启示录中第一次看到黑曜石刀,从那时候起一下子就对石器和印第安文化入迷了。从追寻东西本身,到追寻这项技能,再到追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,这是一个男人内心中的情怀,夸父追日的执念。最本能的喜悦,野性的呼唤,喜欢石器变成了原始动力。喜欢的东西,自己亲手去做。时至今日,如果不是还有个爱人,那整个人只剩下对石器的爱了。

光头的石器师承印第安,因此一直秉承着印第安风。不管是石器,装饰品还是小玩具,材料都是最原始的石、角、骨、木、羽毛、土法鞣制的皮革或者生皮。一个专业敲石头的偏执狂,脑子里住了个老酋长,一直指指点点不够原汁原味不行。有些原材料的稀缺,工艺的难度,直接导致了某些成品的数量是永远的不可复制。有心再做,无力回天。

北美和南美的石器制作方法基本一样,区分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形态和材料,印第安喜欢用燧石,玛瑙之类的材料,阿兹特克就是经典的黑曜石为主。

铸剑失败了,可以熔炼重做。磨刀手滑了,可以打平再来。敲石头一旦失误,就是前功尽弃。任何外表看不出来的隐裂,难以预料的杂质,以及手下的轻重,都会让一块完美刀片成功前华丽碎掉。从最开始打石头的时候每一下都战战兢兢满头大汗,到现在能控制每一片石屑剥落的宽窄和长度,不用再如履薄冰。成功是无数失败换来的,哪怕是手下分寸熟练了的现在,每一枚成品依旧是技术和运气博弈的胜利产物,每做出一把满意的刀,都要谢天谢地。

百万年前智人用石器击败了各种野兽,在那个时代挥洒了鲜血的艺术,诞生了食物链的终端主宰。石器为了代替尖牙和利爪而打制,猎杀昔日天敌的行为艺术得以延续。而今生存已经无需依赖石器,打制石器转为了收藏艺术。历史的车轮一直在转,人类的本质似变未变。

石头在地球上躺的最久,如此沉默的东西,只有时间能让人完全读懂它,由内而外。一个一直和石头相处的人,多少也有点沉默内敛,不喜言辞。中国人和石头打交道的方式,大部分选择雕琢或是研磨,只有极少数又固执又专注的,整日用人类百万年前最初和石头打交道的方式,叮咣作响,击之为器。

技术掌握了,剩下的就是追求美观和实用性了。石器和石器是不一样的。毕竟是骨子里沿袭下来的技能,多少有人能敲两下。只不过追求的不仅是对古人的模仿作,而且要也能切肉,也能切豆腐。断筋开膛的功能传承不能丢。就像蓑衣黄瓜,主妇切滚刀块,切丝切片;大厨手起刀落嗖嗖嗖残影过后,一条黄瓜凭空拉到一尺长,丝缕不断瓜型未变。此为专精。时间用在精炼自己的过程,一切过程中花的时间都是为了真正施展技艺的时候缩短时间。无他,唯手熟尔。

一把理想的石刀,既美,又能兼顾实用性。刃薄如利爪,切割戳刺不在话下。不同的石材有不同的硬度,毕竟非金属,各有特色。黑曜石刀切割能力极强,能够造成像白鲨牙一样不易缝合的伤口,甚至故意把石矛头折断在猎物体内,无法拔出的放血,这都是石头本身的性质才能有的战术。于是玛雅人,阿兹特克人在具备冶金技术的情况下,依然把黑曜石作为主要的武器。玛瑙刀万年不朽,不会生锈,不惧盐分,无需打磨和保养,反而比金属刀更适合丛林和海洋的求生。

作者介绍:光头

作者介绍:光头

作者介绍:光头

作者介绍:光头

作者介绍:光头

作者介绍:光头

作者介绍:光头

作者介绍:光头


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联合发布,
任何其他个人与团体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,
原文出处,不得对文章与图片做任何修改。


更多资迅

请关注  → 【和清堂】

作者介绍:光头


 和清堂个人微信号
请关注  → 【HGH】

作者介绍:光头

相关作品

发表回复